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

經濟/參與亞投行的政經分析

經濟/參與亞投行的政經分析

2015-04-05 01:40:40 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

這星期以來,國內為了是否要加入由中國大陸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(簡稱亞投行)而爭論不休。
贊成者的主要理由包括,第一,可以帶給國內企業更多商機,尤其是對於工程與建設業主及金融業者的商機最大。第二,台灣可以利用機會,提高國際能見度,尤其是台灣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機會並不多,因此參與的本身就是有意義的。第三,台灣可以與東南亞及其他參與國家建立更好的互動關係,未來對於台灣加入RCEP及TPP會有所助益。
反對者的主要疑問也有三點,第一,為什麼政府的決策這麼急促?是否只是一人決策?第二,這麼重要的決策是否應該先向國會報告?否則,是否又變成黑箱作業?第三,亞投行是國際經貿組織,為什麼申請意向書是由陸委會送交對岸的國台辦,這是把「國際事務兩岸化」,此種做法有損國格。
在詳細討論正反雙方意見之前,先略為說明亞投行成立的原因及發展現況。首先,亞投行是一個由政府為單位加入的投資銀行,其主要目的之一,是要投資在東南亞、中亞與歐洲一些國家的基礎建設,而這些國家基礎建設的選擇則會與大陸目前正在推動的「一帶一路」規畫有關。從政治層面來說,大陸的大戰略就是要利用經貿與投資建設的機會,把它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擴展到這些國家。
大陸這種擴展經貿與政治實力的方式,可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,但是因為大陸願意主動承諾亞投行一半的資金(500億美元),立即就吸引了東南亞及中亞一些開發中國家的支持。但是,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擔心大陸的勢力擴展到東南亞與中亞地區,因此一直以決策不透明及企業治理上的諸多問題,而排斥亞投行。
直到今年初,大陸宣布放棄否決權,再加上龐大商機的考量,英國在3月12日宣布有意加入成為創始會員國,其後德國、法國、韓國許多國家紛紛表態加入。
結果在3月31日截止時,已有46國申請,其中有30國已經成為創始會員國。現在主要國家只剩美國和日本尚未申請,但是最近有不少跡象顯示美國立場已出現鬆動。
從最近國人的爭議來看,大家對於參與亞投行的正面利益應無疑慮,而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於前面提及的決策倉促、缺乏監督,與申請程序等。
事實上,如果對於亞投行決策過程與兩岸關係略有了解的人,對於上述的三個問題都可以很容易回答:首先,去年10月,中國大陸與20餘國家達成成立亞投行備忘錄,11月行政院江宜樺院長就責成財政部進行參與的利弊分析。12月財政部發函外交部、陸委會及相關部會,提供意見,財政部並於3月初完成初步評估報告。
真正重要的還是在3月中英國決定加入,及歐美國家紛紛表態之後,行政院才做出最終決定。其次,現在只是遞送申請意向書,表達我們有意願參與,大家關心的名稱與加入模式並沒有討論,因此,現在還沒有立院監督的問題,等到未來開始進行實際內容討論時,國會監督過程自然就會很重要。
融入國際經濟整合與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不但是政府的既定政策,而且是全體國人的期望,參與亞投行就是擴大國際參與的重要一環,但是反對人士對兩岸事務一直抱有「逢中必反」「遇中必黑(黑箱)」情結,即使很容易判斷利弊得失的事,也會直線式地批為傾中,而混淆視聽,徒增困擾,希望部分人士不要凡事因為由大陸主導就一味反對,否則將對於我國未來國際參與造成不利影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